本篇文章1762字,读完约4分钟
2016年底,中国大型资产管理行业的资产管理规模超过100万亿元,如果不包括渠道相关业务,规模将在60万亿至70万亿元之间。这笔巨款最终流向了哪里?
7月25日,国家金融发展实验室和浙商银行发布了《大资本管理框架下的资金流向与机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虽然“资金”来源多元化,但“资金”流向仍偏向房地产,包括直接相关的房地产企业贷款、个人抵押贷款和间接相关的基础设施项目。
根据《报告》,银行信贷加上持有的债券以及通过非银行渠道投资于地方基础设施和房地产的资金的总敞口接近80万亿元;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已经在房地产和基础设施项目上投资了约12万亿元。
更喜欢房地产和基础设施项目
国家金融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浙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尹剑锋表示,近年来发展迅速的银行信贷、非银行金融机构资金和债券市场,都在相当程度上成为金融资源向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倾斜的渠道。
例如,在非银行金融机构获得包括银行资金在内的融资后,其相当一部分资金被用于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和房地产项目。
以基金信托为例,2016年底规模为17万亿元的地方基础产业投资规模为2.7万亿元,占16%;房地产投资1.4万亿元,占8%;如果不考虑投资工商企业和购买债券等资本利用项目中与地方政府和房地产相关的融资,至少有24%的资本信托投资于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和房地产项目。
“至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对资金的使用,如保险债务投资计划,几乎都归因于此。”尹剑锋提到,据粗略估计,在非银行金融机构向实体部门提供的25万亿元中,至少有30%(约8万亿元)与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和房地产项目有关。
此外,传统银行信贷也是如此。据《报告》称,该行目前约60万亿元的信贷与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有关。这部分信贷,加上银行持有的地方政府债券(约10万亿元)、城市投资债券(约1.2万亿元)和银行通过非银行金融机构融资间接投资于地方基础设施和房地产的资金(约8万亿元),总敞口近80万亿元,占银行资产的40%。
银行外包规模超过25万亿
近年来,银行外包规模的迅速扩大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金融风险之一。
根据该报告,从外包经理人的角度来看,目前银行的外包规模为25.75万亿元,即在其他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产品的资本来源中,有25.75万亿元来自商业银行。其中,券商定向资产管理计划11.65万亿元,基金子公司专用账户6.42万亿元,信托计划4.95万亿元,基金专用账户2.73万亿元。
根据《报告》的分析,银行外包规模的迅速扩大伴随着央行向市场提供低息资金和银行间存单的发行。一方面,2016年,央行通过各种便利的货币政策工具向银行提供了大量廉价资金。2015年底,国有银行对央行的贷款余额为1.26万亿元,到2016年底,这一规模飙升至6.21万亿元;
另一方面,同业存单已经成为中小银行融资的重要渠道。由于同业存单不包含在同业负债中,也不受同业资金余额不超过银行负债总额三分之一的限制,因此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都强烈要求通过发行同业存单来扩大资产负债表。因此,低成本和无限的资金来源为银行外包规模的快速扩张提供了基础。
换句话说,央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向大银行发行货币,大银行通过购买银行间存单向中小银行转移流动性,中小银行购买银行间金融管理或外包给非银行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采用增加杠杆、风险和期限的方法来实现高收益,或再次外包形成多层嵌套。也就是说,形成了“向央行借款-购买银行间存单-购买其他银行理财产品-外包”的漫长链条,大量资金在金融体系中流动,风险逐渐积累。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别高级研究员、中信证券(600030,诊断部)董事总经理高提到,根据他们的计算,目前的嵌套规模为30万亿元。
然而,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央行开始主动去杠杆化,提高资本成本。2017年第一季度,表外财务管理纳入mpa广义信用评估,“334”专项治理工作启动。对金融管理外包的业务规模和渗透投资进行了深入调查,要求银行自查银行间存单增加的银行间负债是否超过总负债的1/3,基本控制了银行外包的增量拓展渠道。
尹剑锋表示,从去年第三季度开始,金融业的去杠杆化速度比预期快得多。根据银行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债权,去年第三季度的增长率接近80%,今年第一季度已降至10%,预计第二季度将降至个位数。
来源:罗马观察报
标题:共计70万亿!体量巨大的资金最终流向房地产、基建
地址:http://www.l7k9.com/gcbyw/8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