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605字,读完约12分钟

2017年过半,风险投资圈的“窗口”已经一个接一个地改变了。几份验尸报告已由共享自行车移交,共享充电宝的“故事”已经很久没有移动了。最后,在过去的两周里,首都和媒体迅速将“无人便利店”搬上了舞台,使它成为一个新的主角,受到了热烈的讨论和追捧。

为什么说无人便利店注定只是巨头们的生意?

当然,这是一个有足够理由火上浇油的话题。

去年年底,亚马逊(Amazon)宣布推出一个名为“亚马逊go”(Amazon go)的概念商店,允许用户扫描进入商店,自动结算账户,无需排队和付费,从而为“无人零售”的概念铺平了道路。自今年6月底以来,“f5未来商店”已收到3000万元的a+轮融资,随后,“郭斌盒子”宣布已完成A轮融资,金额超过1亿元;传统零售品牌娃哈哈大做文章,与深蓝科技签署了“3年10万台、10年100万台”的名单。它和蚂蚁金服一起推出了无人商店,阿里在创意节上的“煮咖啡”也在朋友圈里刷了几个屏幕。

为什么说无人便利店注定只是巨头们的生意?

资本的涌入和巨人的布局都很生动。长期被“分享”占据的风险投资圈显然需要一个新的“知识产权”。因此,一个反复提到的问题是:

“无人便利店”会是一个真正的出口吗?

无人便利店令人兴奋有两个原因:一是租金和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二是为消费者提供更方便的购物体验。

现有的无人便利店项目可以简单而粗略地分为两类:一类是完全智能的,以亚马逊go和take go为代表;另一类是半智能的,消费者独立取代收银员。

亚马逊打出了“走出去”的口号。最理想的状态是顾客可以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后直接出去离开商店。顾客将收到账单,费用已经从他们的亚马逊账户中扣除。在整个过程中没有必要排队结帐。

目前,中国无人值守便利店项目的主流方式是在扫描进入门的代码并选择喜爱的产品后,需要将产品放置在收银台检测区域,然后扫描并付款,然后离开商店。

“租金和劳动力成本的大幅增加”被认为是“无人便利店”诞生的驱动因素。因此,可以看出,关于“无人便利店”的讨论集中在它是否能大大节约成本和提高商店效率。

郭斌博克斯首席执行官陈子林给出了这样一个数据:

一个15平方米的郭斌盒子可以容纳800多个SKU,相当于一个40平方米的传统便利店可以容纳的SKU。原因是郭斌盒没有空传统便利店所有的储物和储物间,但一般便利店至少需要4个人来维持运营,而郭斌盒只用4个人就可以维持40家店铺的运营,租金可以节省一半。

为什么说无人便利店注定只是巨头们的生意?

但是它真的这么美吗?

降低投入成本?更有效率?

赚更多的钱自然是降低成本的最终目标。在一些无人经营的便利商店的企业家看来,通过将尽可能多的商品挤进某个空房间,并运用智能识别和支付手段,似乎可以轻松实现这一目标。然而,高级零售商超市Create计算了另一个帐户:

为什么说无人便利店注定只是巨头们的生意?

就单位效率而言,无人便利店并不优于7-11等日本便利店,20万个便利店箱(20个单位大小)的投入成本远远高于90个单位的普通便利店。虽然无人经营的便利店在资金和劳动力成本方面确实有一些优势,即使四个人可以维持40家店,或者换句话说,两个人可以维持7家店的运营,但在硬件上的巨额投资几乎可以毫不费力地弥补辛苦剩下的租金和劳动力成本,与连锁便利店如7-11相比,在提高效率方面没有明显的改善。

为什么说无人便利店注定只是巨头们的生意?

更方便的消费体验?

显然,亚马逊提供了更流畅的购物体验。扫描完密码进入门后,你甚至不需要拿出手机安心购物,但相对而言,它对技术也有更高的要求。但是,对于更多的产品来说,集体读取电子价格标签进行结算的方式仍然需要用户执行“支付”操作,这意味着在结算台会有一定程度的客户滞留。

为什么说无人便利店注定只是巨头们的生意?

更重要的是,为了追求“廉价租金”,现有的封闭式无人便利店面积并不大。家用盒子一般只有15到20个单位。除了货物占用的区域,可以容纳的人数已经非常有限。顾客能否快速流通对体验非常重要。然而,为了尽可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吸引用户,提高顾客的单价,“无人便利店”需要尽可能多的SKU,这反过来又增加了用户选择的时间成本。如果他们在高峰期遇到一个“难以选择”的朋友,他们完全有可能无法离开商店。你想排队吗?它不存在。你看,即使是占地167平方米的亚马逊go,目前也能完美运作:商店里的人不到20人,或者当他们行动缓慢时。

为什么说无人便利店注定只是巨头们的生意?

然而,我们需要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

如果“无人便利店”想要真正方便,高密度商店是必要的,换句话说,它们必须扩大规模。在现有的“无人便利店”项目中,“商店”的投入成本从20,000到200,000不等。当“盒子”的大规模生产建立时,生产成本也将降低。

然而,规模不仅对硬件设施生产的供应链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而且对商店销售商品的供应链也有很高的要求。后者不仅可以依靠资本来很好地解决。

传统零售商大润发紧随郭斌盒子之后,娃哈哈和阿里紧随其后。没有“支持者”的“草根”企业家很难在资本的支持下迅速扩张。另一方面,如果一个没有零售资源的风险投资机构只为项目本身提供资金,那就没什么意义了。此外,产品技术的研发成本也将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为什么说无人便利店注定只是巨头们的生意?

当巨人进入游戏时,每个家庭的想法是什么

真正的家:围绕会员的多元化现场服务

实际上的家,主要经营家居建材商店,已经进入无人管理的便利店,被外界冠以“跨境”的称号。然而,在他们看来,这只是零售多元化背景下的又一次尝试。

2016年,Real Home董事长汪林朋为集团转型升级提出了新的方向:“现在消费者已经从生理需求逐步向精神需求转型升级,Real Home必须在以往解决消费者生活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跟上大消费时代的到来是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据此,真正的家,也就是商店和家装,开始进入超市、健身中心等领域。这些尝试主要是由集团的注册会员系统支持的。

为什么说无人便利店注定只是巨头们的生意?

为了更好地吸引用户,Real Home很早就为团体消费者推出了会员忠诚度计划,其会员享受独家折扣、送货上门等服务。这些年来,“真实之家”已经在全国范围内积累了600万会员,其中包括北京的50万会员,他们都是通过购买“真实之家”所拥有的家庭用品来实现的。

为什么说无人便利店注定只是巨头们的生意?

然而,对于绝大多数消费者来说,虽然家居建材的单价非常可观,但消费频率极低,有些甚至是一次性的,这意味着大多数会员在Real Home平台上非常不活跃,对于会员来说,他们的账户中没有适合大量积分的使用渠道。显然,集团需要创造一个更高频率的消费场景,以维系消费者,并重振招募的成员。

为什么说无人便利店注定只是巨头们的生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也为了丰富商业业态,在过去的两年里,易居先后在北京推出了安康超市和一世佳超市。这两家超市主要以进口食品为主,位于易居(Easyhome)的两个商场的负一层,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

在自己的大楼里建超市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节省场地的成本。此外,很难找到这么大面积的商店和网站,也没有太多的选择留给家庭。

然而,由此带来的一个直接问题是,Real Home中的大多数商店都不位于拥挤的区域,甚至远离普通社区、办公楼和商业中心,这意味着很难有稳定的客流,这直接影响了超市的商品销售和流通。虽然超市已经为会员开通了线上和线下综合服务,但显然还远远不够。他们需要建立更容易接触到消费者的“触角”。

为什么说无人便利店注定只是巨头们的生意?

已经尝试过的最直接的方法是选择人群密集的地方,比如地铁入口和社区入口,并设立一个点来推动。然而,这种方法太费时费力,而且厌倦商品也不划算。基于此,真实家园尚超营业部开始构思无人便利店。

袁晶资本的郭毅从去年6月开始关注无人零售。他告诉Tiger Sniff,在他看来,最大的亮点是与传统便利店相比,无人化便利店可以快速扩展——标准化的盒子,这意味着快速大规模生产和轻手工操作,这意味着一些招聘和培训环节被省略。他认为,在消费者对即时购物的需求没有得到很好满足的前提下,关键是要以更快的方式铺开店铺,快速到达人群。所谓的无人和智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为什么说无人便利店注定只是巨头们的生意?

与以传统方式开便利店相比,为真正的家放下空盒子似乎是更方便快捷的选择之一。在采访中,安利贾总裁英在接受《真实家园》采访时,反复强调了“虎嗅”的两个字:效率。

实际上,这个家并不想死在所谓的无人便利店里。她坦率地说:“我是一个零售商。”对我来说,当账户被计算时该做什么,仅此而已。”安利的英认为,断章取义地讨论顾客单位价格是有意义的。有时候,地方越密集,顾客的单位价格就越低。基本上,消费者在方便地买了东西后就离开了。着眼于提高效率,根据不同的场景,家庭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触角”,可以是无人便利店或自动售货机。“有些模块不值得花钱。你必须把它做得很低,并把它结合起来。新模块将特别有效。”

为什么说无人便利店注定只是巨头们的生意?

阿里:利用技术来增强线下商店的能力,做“水电煤”

无疑是阿里真正点燃了无人便利店的话题。

在本月初的阿里创作节上,“淘咖啡”一举亮相。与此同时,阿里首席执行官张勇在会议上表示,他希望“利用我们的大数据、我们的新技术、我们制造业方面的改革和升级,以及我们创新的金融手段来完成我们的人员、货物和领域的重建”,并成为每个人的“水电煤”。

为什么说无人便利店注定只是巨头们的生意?

在电子商务时代,阿里为商家建立了一个在线平台,但当在线流量的成本优势下降时,上限将阿里推到了线下。阿里最近一直强调“提供基础设施”——就像淘宝为用户提供在线交易平台一样,在抛出“新零售”的概念后,阿里想要做的是使用新技术来增强线下实体店的能力。

为什么说无人便利店注定只是巨头们的生意?

“淘大咖啡”负责人虹影对媒体表示,“今后,在技术和成本可控的前提下,这项技术将开展更多的授权合作,在商业领域进行复制和拓展。”这可能意味着阿里将来不太可能独立推出一系列无人“淘咖啡”。7月初在杭州亮相的“淘大咖啡”只是阿里在线下商店展示各种技术的一个样板间。之后,事实上,为许多线下零售商提供一套完整的技术解决方案更有可能,也更有优势。

为什么说无人便利店注定只是巨头们的生意?

最终的展示形式不一定是所谓的“无人便利店”的外观,而是一些可能的零售环节的去人工化。

例如,大型超市中的无人收银台,如传统便利店中的无人收银台,或者作为购物中心关闭后用户即时购物需求的时间补充,甚至是订购、防损等环节的自动化。同时,通过获取离线用户行为数据,它又回到了在线,从而影响了后端的决策。“淘咖啡”只是阿里线下零售技术落地的一种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与京东新渠道上百万便利店的翻身逻辑完全一样。

为什么说无人便利店注定只是巨头们的生意?

“淘咖啡”(Amoy coffee)只让阿里试水,被业内评价为一种概念噱头,在技术上没有硬货,但它是一个人脸识别+rfid技术的组合。然而,已经从亚马逊聘请了亚马逊go项目负责人的阿里,有望在技术上有所改进。在资本的推动下,许多创业项目,如郭斌盒子和f5未来商店,将会迅速更新和重复。

为什么说无人便利店注定只是巨头们的生意?

在线流量吃紧后,电子商务巨头借用技术进入线下商店。传统零售商希望以一种更轻松、更方便的方式构建网络,并且它们在现有逻辑中是自洽的。无人便利店作为一种补充零售形式,将在一定程度上侵蚀一些传统便利店,尤其是情侣店的蛋糕,但它远非颠覆性的。然而,无人零售相关技术的升级是一个大方向。

为什么说无人便利店注定只是巨头们的生意?

与传统便利店相比,现有的所谓无人便利店只是对以前的技术进行了升级,而作为零售核心的供应链的升级几乎没有涉及。

作为一个“新物种”,无人经营的便利店将从传统的夫妻店抢走更多的生意,但对日本的便利店几乎没有影响。最大的原因是日本便利店的新鲜食品占销售额的30-40%。虽然有f5 Future Store等项目希望通过机械手臂的组合来解决新鲜食品销售问题,但这也给项目的扩展带来了新的困难。

为什么说无人便利店注定只是巨头们的生意?

在未来,无人化便利店是互补的而不是主流的,无人化技术登陆其他实体零售形式是大势所趋。

来源:罗马观察报

标题:为什么说无人便利店注定只是巨头们的生意?

地址:http://www.l7k9.com/gcbyw/8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