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80字,读完约5分钟
编者按:旧城居住区改造既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一项发展工程。最近,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城市旧居住区改造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按下了“旧改造”的加速按钮。从哪里开始改革,如何改革,谁来改革,谁来买单...《意见》针对以往“旧改革”中集中存在的矛盾,提出了哪些“新措施”?人民日报房地产频道采访了很多行业专家,并推出了一系列的报道来解读《意见》的重点和亮点。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旧城区改造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到2022年,旧城区改造的体制框架、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将基本形成;到“十四五”期末,结合本地实际,力争在2000年底前基本完成需要改造的旧城区改造任务。
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刘宏宇等多位专家在接受《人民日报房地产频道》专访时表示,《意见》明确了旧城社区改造的范围和内容,为组织实施机制和运行模式提供了指导,也明确了相关扶持政策和组织保障要求,对旧城社区改造的顺利实施和及时完成具有重要意义。
转型涉及广泛的问题。我们怎样才能把“想让我改变”变成“我想改变”?
旧城区住宅区改造涉及面广,直接关系到每一个正在进行改造的家庭。这是一项全面、细致、复杂的系统工程。此外,旧住宅区的改造涉及许多行业主管部门,如管道单位、产权单位、审批部门等。,而且整体协调的任务很重。
对此,《意见》提出建立和完善政府统筹、条块合作、各部门联合管理的专项工作机制。省人民政府全面负责该地区旧城区的改造。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研究所研究员、研究主任刘向峰认为,通过上述措施,省人民政府将全面负责本地区旧城区社区改造工作,加强统筹指导,落实市、县人民政府职责,确保工作顺利开展。有秩序地前进;通过宣传引导,形成强大的社会支持和群众积极参与的氛围。
此外,旧住宅区改造首先要做的是动员群众参与改造。
《意见》认为,应通过“共建、治理、网上共享”等线上线下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基层咨询,积极了解居民需求,促进居民形成共识。长期管理机制。推动社区改造后的维护和更新,积极推动设计师和工程师进入社区,引导居民有效参与改造。完善社区良性轨道。
中国生态城市研究院总工程师赵江表示,旧住宅区改造的协调更多的是为了赢得居民的支持。包括居民对装修的需求,方案和施工对居民生活的影响等。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宋琨表示,社区在防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防御作用。在实施中,社区一般是推动旧社区改造的主要组织,因此政府协调机制应与社区治理相结合。
宋琨认为,让技术人员融入社区将促进旧社区的改造。“社区的价值不值得改革,由专业人士以何种方式来判断更为合理。这是完善旧社区检测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如果我想建立一个没有空的社区健身中心,我该怎么办
在今年的疫情中,许多老社区暴露出社区治理、设施和服务方面的诸多不足,如卫生防疫、食品支持和便民市场等服务设施不足。许多当地社区没有接收快递的地方或设施,他们的安全和技术防御水平不高。
《意见》提出要完善标准体系,以适应转型的需要。各地要抓紧制定本地区旧城区改造技术规范,明确智能安全建设要求,鼓励综合运用实物防御、技术防御、人防等措施满足安全需求。及时推广和应用新技术、产品和方法。
刘向峰认为,改造后的旧社区将依靠“新基础设施”实现未来社区的网络化和数字化,建设智能社区。
此外,鉴于空一些社区资源有限,无法提供每个人都需要的所有改造内容,如健身场所和各种服务设施等。《意见》提出建立现有资源综合利用机制。各地要合理扩大改造实施单位,推进周边社区和周边地区联动改造,加强服务设施和公共空客房的共建共享。
社区改造完成后如何保持改造成果?
刘向峰认为,推进社区后续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是《意见》的一大亮点。
《意见》提出要完善社区长效管理机制。引导居民协商确定改造社区业主的管理模式、管理规约和议事规则,共同维护改造成果。建立健全城市旧住宅区专项维修资金的筹集、使用和更新机制,促进住宅区改造后的维修和更新进入良性轨道。
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勋指出,旧住宅区改造不仅是一个建设问题,还涉及到社会治理。过去,除了财务问题,很难做到这一点,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共识”问题。社会治理必须以创新思维改革“软硬结合”。事实上,这是一个讨论、建立、管理和分享的过程。
今年4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黄艳表示,旧住宅区改造的前提条件是在改造计划中纳入项目后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包括物业管理模式、住宅管理条例和居民议事规则。这些是为了在旧住宅区改造项目开始时与居民达成协议,以确保改造后能够保持改造结果。
来源:罗马观察报
标题:聚焦老旧小区改造: 如何变“要我改”为“我要改”
地址:http://www.l7k9.com/gcbyw/3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