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326字,读完约13分钟
问题1
有些人读了很多书,成为了大师;更多的人整天学习,但他们仍然平庸。为什么?
◆每个人都是掘地者。我们认为理性的决定只是对既定思维的自发反应。
◆决定你水平的不是知识的多少,而是心智模式的水平。
今天是一个学习的时代,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一个响亮的口号。
对许多人来说,如果他们不每天沉浸在朋友圈里的新学习成果中——无论是阅读书籍或文章,摘录金句,还是遇到前辈的经历——他们会觉得这一天很低落,没有说服力。
这当然是一件好事。巴菲特的合伙人、93岁的查理·孟格曾经说过:“在我的一生中,没有一个聪明的人不每天读书——不,不。沃伦巴菲特是一个两条腿的人。”
当然,你已经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但我想问的问题是:为什么你整天学习,但你仍然不能指望巴菲特回来?
用一种更生动的方式来说:为什么我读了很多书,而我的生活仍然困惑?为什么我上了很多课却仍然没有鸡蛋可以用?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让我来讲一个掘地蜂的故事。
掘地蜂是一种智能昆虫。它麻醉蟋蟀,将丧失能力的蟋蟀拖入洞中,然后产卵让它的幼虫吃蟋蟀并长大。
我们今天只看其中一个细节。当掘地者把蟋蟀带回洞穴时,它首先把猎物放在洞穴入口处,自己在先进的洞穴里进行调查以确保一切安全,然后把蟋蟀拖进洞穴。
科学家曾经惊叹于掘地蜜蜂的智能,所以他们对这个细节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科学家将猎物带到一英寸远的地方,而掘地蜜蜂则进入洞内进行调查。他们发现,当掘地蜜蜂从洞穴出来时,它们会把猎物拖回洞穴,放下,然后再进入洞穴进行调查。科学家们已经重复了40多次相同的动作,但是掘地蜜蜂不会把它们的猎物直接拖进洞里。
这是什么意思?这表明,在掘地蜂看似聪明的行为背后,实际上是一种基于基因的刚性自发行为。
对于掘地蜂,哲学家丹尼特提出了一个可怕的问题:“是什么让你确信你不是掘地蜂?”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问题时,我的心在颤抖。但是科学给出的答案似乎更加令人绝望:我们都是掘地者。
研究证明,95%的人类行为是由基因决定的自发反应,而其他5%的所谓理性行为也是由既定思维决定的自发反应。
也就是说,我们看似理性的行为几乎是僵化的自发行为。
我们认为“我”是在学习和做决定,但实际上我们的“思维模式”或“心智模式”正引领着我们的生活。
决定你能力水平的不是你知识的多少,而是你心智模式的水平。
芒格说:“人类只有发明了发明的方法才能迅速发展;只有学习了学习方法,我们才能成为大师。
世界上只有0.01%的人能成为有权势的人,而99.99%的人没有那么有权势。决定性的区别在于你是否掌握了学习背后的真理,以及你是否有更先进的思维模式。
今天,我们想学习的是“学习背后的真理”。
问题2
为什么许多行业老手拥有非常熟练的专业技能,但他们的生活不够好,也没有太多的闪光点?
◆万小时法则有一个巨大的缺陷——长时间重复练习不一定会成功,甚至会浪费你的练习时间。
◆职业选手和业余选手的本质区别不在于掌握技巧的熟练程度,而在于他们是否掌握了套路。
◆深思熟虑的实践者的成功公式:成功=核心算法(例程)*大量重复的动作。
◆习惯于严格按照每天和每月的待办事项清单生活的人没有未来。
◆不要做“鸡头”,也不要做一只在舒适区炫耀自己技能的猴子。
这些年来,我一直很困惑。
我一生中最大的爱好是玩拖拉机,但我发现如果我玩得多,我的水平不会提高,甚至会倒退。
后来,我发现这不仅仅是我的问题,很多人的问题都和我的相似。
例如,我有一个喜欢打高尔夫球的朋友。在经济上退休后,他甚至每天都打高尔夫球,但他也感到困惑,并达到了水平上限。
我们的一些同学问我,为什么他大半辈子都是企业家,但他觉得自己只能算是企业家,也就是说,他不能把“着”字改成“家”。
根据以前的学习理论,这些问题似乎是无法解决的,除非它们被归因于拙劣的才能。
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做“一万小时定律”,它认为一万小时的练习可以把普通人变成大师。我曾经相信这个真理,但是我早在一万多个小时前就玩牌了。为什么我不是大师?
直到我读了一本书,这个谜题终于被解开了。这本书是深思熟虑的实践。
这本书告诉我们,“万小时法则”有一个巨大的缺陷——长时间重复练习不一定会成功,甚至会浪费你。
为什么?
低水平的重复练习确实能带来熟练的技能,但同时也会使人沉溺于技能带来的自满,停止进步,停止思考,甚至变得麻木。
我们常说“熟能生巧”,但是一旦你的技能“成熟”了,你就不用去想它了,你在这个领域的水平就会戛然而止。研究表明,一旦运动达到“自动化”的水平,即使你再练习几年,也不会有进步。
经验会让你陷入没有进步的舒适地带,但它不会让你成为更好的人。
当一位外国足球教练来到中国时,他发现中国足球运动员在训练时只练习“底线传球”战术。不管场上的实际情况如何,这样的球员只做一个技术动作,成为没有任何创造力的机器人(300024,诊断单元)。
这浪费了“10,000小时”。
然后你要问,我应该练习什么?
《深思熟虑的学习》一书告诉我们,职业运动员和业余运动员之间的本质区别不在于掌握技能的熟练程度,而在于他们是否掌握了套路。
什么是例行公事?人们的知识和技能绝不是分散的信息和随机的行为。它们中的大多数都有特定的“结构”,即例行程序。
举几个例子。
像婚姻专家一样。顶级婚姻专家只需要15分钟就能看出一对夫妇未来是否会幸福。他们不依赖经验,而是依赖常规:他们会专注于判断是否有配偶一方轻视另一方的现象。
婚姻中最大的杀手是不同步的成长。一旦夫妻之间有了轻视的关系,就很难有长久的幸福。
另一个例子是团队咨询专家。他们如何快速判断团队的合作质量?他们的日常工作是组织团队讨论,观察团队成员的发言是否均匀。如果不均衡,这个团队中肯定有沟通障碍。
另一个例子是棋手。研究发现,职业棋手只花很少的时间在比赛上,但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记忆棋谱和公式上。
棋谱是职业玩家的例行公事,算法是代码农民的例行公事,案例是律师的例行公事,公式是数学家的例行公事,法律是科学家的例行公事。
我最喜欢的作家万伟刚在他的书《永远不要期待》中有一句话:对于脑力劳动者来说,水平取决于他们掌握了多少套路。
当我与罗吉思维的首席执行官交谈时,她说了一句令我感动的话。她说,罗吉思维是一支具有理论爱好的团队,无论进行什么样的成功探索,都要努力总结背后的道理。
在我看来,掌握常规是罗吉的思维之所以能在媒体中脱颖而出的根本原因,媒体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才。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关于成功的公式:成功=核心算法(例程)*大量重复的动作。
因此,我们可以给失败下定义,同时回答这个问题:为什么许多行业老手拥有非常熟练的专业技能,但他们的生活不够好,而且他们没有太多的闪光点?
我曾经和首席战略官廖谈过一个问题:有工作习惯的人没有未来。
他给我的答案让我吃惊。他说,习惯于严格按照每天和每月的待办事项清单生活的人没有未来。
为什么?
他说,这样的人是“鸡头”,就是说,这样的人就像一只小鸡,不停地啄、点头、点头,脑子里只有“做就做”,只是机械地重复着自己的日常工作。重复你的一生,永远不要积累新知识,永远不要进步。
因此,我们的生活必须不断冲出技能的舒适区,跳入更具挑战性的伸展区。为了建立我们自己对世界的认知结构,我们应该不断地追问事物背后的真相,而不是像一只小猴子在舒适区炫耀自己的技能。
问题3
刻意练习如何?
◆刻意练习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是发现或创造事物背后的思维模式。
◆找到一个常规并不是终点,但是你必须反复练习才能把这个常规“建立”到你的头脑中。
◆找到一个好的教练并及时给予反馈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我们已经学会了“有意练习”的概念,我们也知道专业大师和业余爱好者的本质区别在于掌握套路。
那么如何练习这个套路呢?
在这里我想介绍一个人,他的名字叫李教头。这只兽不是我李教授,我是白天的教授。
李叫野兽李静,一个90后,20岁的年轻人。该公司被百度以1亿元收购,他成为百度最年轻的副总裁。
他是一个理论控制者和一个深思熟虑的实践控制者。他说他从小就坚信一件事:凡事必有道理。
当他还在上中学的时候,男孩子们经常在学校打架。为了不被打,李叫野兽去研究战斗背后的真相,最后他总结出战斗的套路:用硬打软。
你看,这个事实是绝对合理的,不是吗?别笑,看看他做了什么。利用这一原理,他开始研究人体在哪里是柔软的,以及如何对抗它,并有意识地练习它。三个月后,他成了学校里第一个不敢惹的老师。
因此,深思熟虑的实践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是发现或创造事物背后的方法论。
我最尊敬的老师查理·孟格称之为思维模式。
我已经仔细阅读了芒格的《可怜的查理集》至少五遍了。起初我以为这是一个投资故事。读完之后,我认为这是一本关于深思熟虑的练习的教科书,芒格是一个真正的教育家。
芒格说,他研究了一生,总结了100多种思维模式,其中20多种是最常用的。这些思维模式是指导他投资走向成功的宝石。
刻意练习的第二步是反复练习。
李娇寿说,掌握了一个“真理”后,他会反复试着思考两个问题:
首先,这个理论还能解释什么现象?
第二,我的哪些行为可以被这个理论修正?
学以致用就是有效地学习。找到一个常规并不是目的。你必须在脑海中“构建”这个程序。
正如我们之前所说的“每个人都是掘地的蜜蜂”,我们大多数的理性决定都是对现有思维方式的自发反应。换句话说,我们经常做的是“证明自己”和“证明自己”。
让我们打个比方。在面试中,你发现候选人是一个有着大眼睛的漂亮女人,你喜欢她,几乎在第一秒钟就想雇用她。那么,面试剩下的一个小时你在做什么?证明她适合这份工作。
因此,大师所做的是通过反复、深思熟虑和长期的练习,在大脑中建立正确的程序。
脑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如果某些神经元经常通过深思熟虑的思维训练受到刺激,这些神经元最终会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大脑结构。
这是刻意练习的生理基础。这时,我们真的可以说一种能力在我们的大脑中“成长”。
刻意练习的第三步是给出及时的反馈。
即使你有意识地反复练习,你仍然需要一个教练对你的练习给予及时的反馈。
没有人能清楚地看到自己,就像你永远不能拔掉头发,从地上站起来一样。
为什么世界排名第一的网球、高尔夫和国际象棋选手需要教练?他们自己的水平还不够高吗?
这是教练的优势,可以帮助你从旁观者的角度认识自己。在深思熟虑的实践中,有了及时的反馈,一个人的进步会非常快而且真实。
问题4
你是一个生活在时代底层的“文盲”吗?
◆第一原则是探索和创新最坚实的基本思维模式。
◆建立第一原则的捷径是向芒格学习,建立基于硬科学的“多元思维模式”。
◆未来硬科学将成为“元认知”,没有“元认知”的人将成为“文盲”。
◆有“元认知”的人会有更强的打破游戏的能力,成为真正强大的人。
创新总是瞬息万变,那么它背后不变的东西是什么呢?为了探索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需要一个特别可靠和坚实的基本思维模式作为起点,有意识地与每个人一起练习。
这种思维模式是第一原则。
“第一原理”的概念最早是由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他认为,每一个系统在剥离其具体表象后,都有一个不可删除或违反的逻辑基础,这是整个系统存在的前提,是“第一性原则”。
芒格的话是第一原则在商界的体现:“在商界有一个非常有用的旧规则,它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找到一个简单的基本真理。第二步是严格按照这一原则行事。”
我们如何建立自己的首要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基于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但是这条可以被视为“第一原则”的公理却很难找到。
我给你一个捷径,那就是向芒格学习,建立一个“多元思维模式”——以重要的跨学科理论为前提,没有跨学科研究就不可能找到第一个原则。
现在的现实是,大多数人毕业后不再学习跨学科理论,也不再学习基础学科。但是当你进入这个行业,你会把你看到的一切应用到你现有的认知模型中。
如果在你的大脑中只有一个思维模式,你的视野是狭窄的,所以你会扭曲现实,直到它与你的模式相匹配。就像一个手里拿着锤子的人,他看到了世界各地的钉子。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锤子综合症”。
获得更多跨学科的“公理”需要大量的阅读。
你需要努力学习科学:数学、物理、哲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等。整合不同学科的思维模式。
我认为在今天这个创新的时代,硬科学的基本思维模式已经变成了“元认知”,而那些不理解这些“元认知”的人在我们这个时代就是“有文化的文盲”。
你可能会发现这很难,但并不像你想的那么难。每个学科的底部只有几个思维模式。
当有一天你真的将几个不同学科的思维模式结合起来,你会得到一种叫做lollapalooza效应的东西,就像物理学中的临界点效应一样,你会变成一个不同的人。
为什么不同?
你将有能力打破游戏。你可以穿透工作的本质,成为一个非常强大的人。
绝大多数人注定一辈子都无法发展打破游戏的能力。为什么?因为这需要你跳出自己的舒适区,继续学习。这非常困难。
人们越聪明,就越不能发展这种能力。他们宁愿花精力为自己辩护,责骂同事和老板,也不愿提升自己。
这样的人注定要在低级的重复中度过一生。
来源:罗马观察报
标题:你与高手的距离 并非只差了一万小时练习
地址:http://www.l7k9.com/gcbyw/7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