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276字,读完约6分钟
从积分结算到租房结算
7月28日,无锡市发布了修订后的《无锡市户籍准入规定》,取消了投资和购房政策,增加了租赁住房结算政策,将合法稳定居住范围扩大到租赁住房。除无锡外,郑州、扬州、济南等地最近都提出或提出了“租房定居”的措施。在媒体的报道下,租房再次被放大。
事实上,“租房”和“定居”并不矛盾。自2015年起,中国开始实施“积分结算”制度:2015年2月6日,国家发改委等11个部门发布了《关于开展全国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和全国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通知》,将北京通州等62个城市(镇)列为全国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根据该方案,以合法稳定就业为主要指标,合理设置积分,达到一定分数的可以申请结算。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积分结算政策,大多数城市设定了几个维度,如年龄、教育程度、职称、保险范围、房地产状况和居住年限。居住时间也包括租房。此外,不同的城市将设置不同的加分:例如,杭州市规定,一年内到杭州(市区)参加志愿服务的流动人口,服务10小时后可得1分;大连规定,每捐献200毫升全血可累积5分,最高可累积30分。
这些表明,买房一直是安定下来的途径之一,而不是唯一的途径。在积分结算的设置中,一个甚至比房地产教育背景更重要。例如,《杭州市滨江区居住证持有人积分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具有学士学位的流动人口可以获得40分的标准分,全日制大学毕业生可以再获得10分。
从2015年开始实行“分定居”到今天“租房定居”,实际上一些城市,尤其是二三线城市,已经放宽了定居条件:随着人口红利的下降,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率下降,大城市的发展又一次聚集了人口。每个城市都应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尤其是高知识的年轻人,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二线和三线抢人
2015年,无锡注册人口仅为473万,常住人口为640万。苏州是一个邻近的城市,注册人口680万,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苏州也是二线城市。从2000年到2010年,苏州的人口在十年间增加了354.92万人,平均每年增加35万人以上。正是大量人口的涌入所带来的活力使苏州成为了一座明星城市。
与无锡同期相比,从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人口增加了119万,年均流入12万左右;从2010年到2016年,无锡的人口在6年间仅增加了14万,无锡与苏州的差距迅速扩大,在全省范围内超过了南京。
在北京和上海严格“控制人口”的背景下,其他二三线城市都在积极实施“抢人计划”。“2016年,上海市常住人口仅增加47,000人,其中登记常住人口增加60,000人,意味着流动人口常住人口减少13,000人,上海市流动人口连续两年下降。不仅在上海,而且在北京。2016年,北京市常住人口仅增加2.4万人,流动人口中常住人口的比例也有所下降。”
由于北京和上海的“追赶”,杭州、武汉、合肥和其他强大的二线城市成为2014年至2016年人口增长的大赢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未来中国的城市化将逐步走向“强省”时代。
张五常曾经说过,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秘诀在于城市之间的竞争。正是人才和资源在地区间的流动和竞争,使中国经济拥有比其他国家更深的市场腹地。
人才和资源的流动对个人来说也是一种“降维攻击”策略:随着一线城市的产业转移,专业人士纷纷外迁,他们往往可以利用大城市的专业视野获得更高的职位,过上相对更好的生活。例如,杭州未来科技城的白领员工拥有大量的北京互联网“溢出效应”: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互联网平台可以提供与北京相当的工资和福利。然而,杭州的房价比北京低,环境优美,知名度高,吸引了大量具有产业溢出效应的专业人士。
不要夸大你是否在“假装生活”在北京和深圳。事实上,广阔的世界是充满希望的,有时“降维”是掘金的更好机会,尤其是在最具推广潜力的二线城市。
余良的1153提议
2014年至2016年人口增长最快的六个城市(广州、南京、杭州、成都、武汉和合肥)也在12个住房租赁试点城市之列。就业人口的不断涌入和日益稀缺的土地供应将继续支撑强省城市的房地产市场。
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于亮提出了“1153供给模式”,将房地产供给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个10%的水平是针对最低收入保障群体,通过补贴租金货币化解决住房问题;
第二层10%是以廉租房和科技人才、医生、教师共享产权房的形式解决住房问题。还有一批年轻的公务员,他们也是社会的宝贵人才,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他们也应该包括在内。这些群体能够安居乐业,这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尤为重要。但这部分住房不能参与市场流通,否则经济适用房的分配会出现混乱。
50%的第三层次是提供经济适用房。经济适用房是针对首次置业的年轻人,政府和开发商应该为他们提供经济适用房。每个城市都应该推出足够的经济适用房,并根据具体的价格水平和发展阶段制定一个稳定的指导价。政府应该公开向社会承诺每年的经济适用房计划是什么,这样每个人都可以“将来有房子,不要慌”;与此同时,它为第一套房提供了长期和稳定的财政支持计划,为他们的购房提供了好处。
第四层次的30%,是完全市场化的,相对高端的商品房,这部分需求存在于现实中,没有过度的干预。
如果这个想法成立,那么政府出租房和保障房的比例是20%;商品房仍然是房地产市场的主流。而那部分完全“市场化”的商品房很有可能成为买家争夺的对象。
由于高端人才在大城市相互竞争,正是这些“高端人才”对产品质量、配套设施和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宁愿“以市场为导向”而不是“低租金”。正如香港显然有出租公屋一样,仍有很多青少年挤迫置业。
文章来源:秦朔朋友圈
来源:罗马观察报
标题:租房落户 一线城市“控人”二三线城市“抢人”
地址:http://www.l7k9.com/gcbyw/13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