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52字,读完约3分钟
上周有不少误会。
首先是周二的公开市场操作,央行以少量增量投资更新了到期的中期贷款,一次性操作总额为4980亿元。这被许多媒体认为是“水的释放”,它被想象成货币乘数。第二个是因为时间接近六月底。随着监管继续挤压银行间业务,各银行不断上升的财务回报令观察人士感到不安,并担心银行存款的问题。
市场随后延长了第二次事件,作为央行继续mlf的理由,前后一致。逻辑是,由于担心在2013年年中再次出现“货币短缺”,金融去杠杆化的步伐只会放缓,政策预期甚至可能逆转。这些公众意见显然已经成为了需求,监管机构也很快做出了回应。英国央行的一家子公司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第二天写了一篇文章,称继续进行多边融资并不意味着“大规模放水”。一些媒体还援引“接近监管机构的人士”的话说,目前的市场舆论是不合理的,央行无意改变市场预期。
由于公众普遍不清楚在银行的业务结构中,财务收益率和存款利率中的哪一个与银行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的实际成本相对应,市场舆论很容易混淆。一般来说,银行理财基金只有在到期后才作为银行存款存放,通常是活期存款。与银行融资相对应的大部分资产不是银行自身的贷款,而是各种市场化的资产。换句话说,如果央行不调整基准利率,银行的财务管理收益率就越高,这与存款无关。中国市场现有的银行理财产品实际上更像是某种类型的公共基金,但区别在于投资范围更广。
为什么银行在过去几年里如此热衷于扩大财务管理规模?自去年底以来,监管当局为何明确指出银行的财务管理,尤其是银行间的财务管理?这是理解从去年底到现在,甚至可能是未来几年的政策框架的核心。
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2013年。事实上,自2013年年中以来,就整体经济政策框架而言,财政重点在于约束债务纪律,防止杠杆率进一步上升,金融机构整体货币政策和监管思路相对宽松。银行理财业务的爆炸式增长是在2013年以后才出现的,并且很快从代表客户的一般理财发展到银行间理财,甚至在跨机构、跨市场的产品建设中嵌入了一些回避行为。
从宏观上看,这种政策组合的意图是显而易见的,即降低市场利率,刺激有效需求。其基本前提是实体经济对资本仍有相对有效的需求,需求方面的问题仅在于资本价格。但是,从经营情况来看,特别是近年来上市银行资产结构的变化,原来的假设似乎有偏差。近年来,市场利率确实降至历史低点,但信贷资产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比重一直在下降,甚至许多小型银行间资产占同期增量资产的80%以上。去年,整个行业的情况更加引人注目。当利率跌至历史低点时,大多数银行只发放增量信贷抵押贷款,根本不发放企业贷款。
在这种情况下,最初计划的有效需求是否可能根本不存在?在去杠杆化条件下,银行面临的实际情况是否可能是企业的还款需求大于资金的增量需求?或者,在大资本管理已经基本开放了各种金融子行业的情况下,从其他渠道获得资金的成本远远低于从银行取钱的成本,导致实际需求从银行逃离?如果是这样,你可以想象这会对企业产生多大的刺激。
从去年到现在,在观察的范围内,政策组合刚刚下降。财政政策变得更加积极。不久前,随着财政存款的大规模配置,市场曾发出“央行缩台”的乌龙。与往年相比,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基调明显更加严格。这种转变不是没有原因的,我们的思维逻辑应该及时跟上。
来源:罗马观察报
标题:金融去杠杆 理财向前看!
地址:http://www.l7k9.com/gcbyw/6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