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00字,读完约2分钟
互联网金融是高度利益相关者。第三方支付、p2p、各种众筹投资和在线营销基金等互联网金融服务主要面向公众。互联网金融吸引了公众大规模进入市场,但它也导致或可能导致对消费者的侵害。
其中,两个突出问题是:第一,各种平台以“普惠”的名义向公众出售风险水平较高的资产,容易侵犯金融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和知情权。例如,该平台规避了对投资者合适性和私募的限制,向公众出售投资产品。最近广东侨兴债券违约事件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再举一个例子,许多p2p平台的“多对多”集体标准财务计划无法逃脱触及红线的嫌疑,即p2p在线借贷824的新规定禁止平台期限分割和资产打包。2016年,《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实施方案》首次提出了“渗透式”监管方式。渗透监管原则的实施有利于改善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与监管手段相对滞后之间的不和谐,有利于互联网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其次,金融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和隐私权保护正面临大数据技术的严峻挑战。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中介的最大区别在于,大数据取代了传统的风险管理和风险定价。金融消费者在获得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同时,必须向平台提供各种个人信息。因此,突出了平台对个人信息的商业使用与空消费者对个人信息的有效控制之间的利益冲突。最近关闭新手数据共享界面的顺风事件只是一个生动的注脚。在有效保护金融消费者金融相关信息安全和隐私的前提下,如何实现大数据的合理使用和共享成为监管者必须关注的焦点。
诚然,《网络安全法》已经颁布,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指导意见》和《信息中介同业拆借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等金融监管文件也对互金平台进行了规范,以确保个人信息安全。然而,在界定共同基金平台的权利边界和规范平台收集、利用和共享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行为方面,仍然是空·怀特。根本原因在于保护金融消费者权利的上位法缺乏基本框架。
(作者是华东政法大学互联网金融法研究中心主任)
来源:罗马观察报
标题:如何保护金融消费者信息安全与隐私?
地址:http://www.l7k9.com/gcbyw/6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