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半,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天际刚泛鱼肚白,海拔3000米的噶乌牧场已升起袅袅炊烟。藏族牧民扎西多吉裹着羊皮袄,与回族屠宰师马俊生、羌族冷链工王秀兰默契配合——宰牛、分装、冷链发运,一套行云流水的动作后,当天现宰的牦牛肉将跨越3000公里,48小时内抵达北上广深的高端餐桌。Screenshot_2025-05-10-17-31-32-215_com.miui.gallery-edit.jpg  
“阿訇的刀,牧民的牛,汉羌的冷链车”
一条产业链上的民族协奏曲

在噶乌牧场,宗教仪轨与现代化生产无缝衔接。凌晨的屠宰场外,头戴白帽的回族阿訇马俊生诵念经文后下刀,刀刃精准划过牦牛喉管。“清真屠宰不仅是信仰,更是品质保障。”马阿訇指着案板解释,“按教规放净血水的牛肉微生物更少,适合做刺身。”IMG_20250510_160915.png

牧场主人扎西多吉家族世代牧牛,但过去因交通闭塞,牦牛只能贱卖给中间商。2020年,在当地政府“民族团结+产业振兴”政策扶持下,他联合回族屠宰团队、羌族物流能手和汉族电商运营团队,成立“噶乌雪域牧宴”品牌,构建起“牧场现宰—清真认证—真空锁鲜—冷链直达”的完整链路。IMG_20250510_172726.png

“从前一头牛赚3000元,现在精细分割后能卖到1.2万元。”扎西多吉摸着刚挂上溯源二维码的西冷牛排感慨,“汉家兄弟教我们把肋排切成战斧牛排,羌族姐妹设计冰鲜包装,回民兄弟把关品质,这才有了城里人抢着买的‘雪山和牛’。” IMG_20250511_005101.jpg
“冷链车开进牧场那天,就是新牧歌响起的时候”
从传统牧业到现代供应链的蜕变

在牧场分拣车间,羌族姑娘王秀兰手持测温枪,熟练地将-18℃急冻的雪花肉装入定制泡沫箱。“我们冷链组有藏、羌、汉三个民族的员工,专门到成都学了欧盟标准的冷库管理课。”她指着实时监控大屏介绍,“从屠宰到消费者手里,全程温控不过-15℃。”IMG_20250511_001344.png

“牦牛肉里嚼出共富味”多民族共建的乡村振兴样本

在牧场东侧的联合加工厂,46岁的汉族厂长李建国正调试新引进的德国切片机。“我们研发的0.3cm薄切雪花刺身肉,成了上海日料店招牌菜。”他掰着指头算账,“去年带动周边3个村200多户牧民户均增收4万元,还招了17个不同民族的员工。”  Screenshot_2025-05-11-01-14-02-133_com.taobao.idlefish-edit.jpg

(【闲鱼】https://m.tb.cn/h.6KTXw48?tk=0TjtVhdo9qp CZ356 「这是我的闲鱼号,快来看看吧~」
点击链接直接打开)

阿坝州民宗委负责人表示:“噶乌牧场证明民族地区发展不靠‘单打独斗’。当藏民的牧业智慧、回民的品质坚守、羌汉的现代技术深度融合,就能把‘土特产’做成‘高端货’,让民族团结看得见、摸得着、吃得到。” Screenshot_2025-05-10-17-32-01-904_com.miui.gallery-edit.jpg

暮色中的噶乌牧场,藏族孩子骑着摩托驱牛归栏,回族工人清洗着印有阿拉伯文和藏文的双认证标签,羌族姑娘在直播间用带酥油茶香的普通话讲解牛排煎法——这片曾被雪山隔绝的土地,正通过一条条牦牛肉供应链,与世界热烈相拥。

来源:罗马观察报

心灵鸡汤:

标题:走进噶乌雪域牧宴,看阿坝高原上的“民族共富牧场”

地址:http://www.l7k9.com/gcbyw/42870.html